天山巍巍,昆侖莽莽,見證著陜科大學子從渭水之濱奔赴新疆和田的堅定足跡。這片承載國家西部大開發(fā)與興疆固邊使命的熱土,吸引了一代代陜科大人扎根奉獻。他們懷抱“至誠至博”理想,將校訓精神深深融入邊疆建設,他們用實干回應時代的召喚、以赤誠踐行報國的初心,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。
這組深度訪談將帶您走近和田地區(qū)的陜科大校友,傾聽他們選擇邊疆的心路歷程,記錄奮斗路上的酸甜苦辣,探尋知識與信仰如何轉化為服務邊疆、建設祖國的具體實踐。他們的故事,是陜科大育人成果在西部熱土的生動注腳,更是新時代青年扎根基層、報效祖國的鏗鏘足音。讓我們一同走近新疆和田,走近這些以無悔青春書寫人生答卷的校友,從他們的邊疆故事里讀懂奉獻底色,從這份無悔堅守中汲取跨越山海的力量,讓母校精神在祖國大地上永續(xù)傳承。

從八百里秦川的渭水之濱,到巍巍昆侖腳下的沙漠綠洲,兩張青春的面孔,懷揣著夢想與愛意,跨越三千多公里,將根深深扎進祖國西陲的土壤。他們是李虎與馮鎖莉——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級會計學專業(yè)的同窗、伴侶,更是新疆和田基層一線并肩奮戰(zhàn)的愛人和戰(zhàn)友。2017年畢業(yè)季,一次“陪考”的偶然,變成兩人共同“赴考”人生的必然。八載春秋,風沙磨礪了青春,也淬煉出別樣的光華。從同窗硯席到昆侖共守,他們用并肩織就的堅守經緯,將陜科大“至誠至博”的校訓精神鐫刻在絲路綠洲,在浩瀚邈遠的邊疆天地,書寫著屬于他們的青春贊歌。
篇章一:渭水習算結同窗
李虎與馮鎖莉,因陜西科技大學會計學專業(yè)結緣。志丹小伙李虎選擇陜科大,源于一位學姐的傾情推薦和親身走訪后對校園綠蔭、書香氛圍的喜愛,“綜合實力強,性價比高”是他樸實的考量。靖邊姑娘馮鎖莉則更看重“離家近”的便利,以及會計專業(yè)帶來的穩(wěn)定感。“當時擇校,考慮到家庭的原因,我不想去太遠的城市,還是想留在咱們陜西?!闭l曾想,這份最初對“近”的期盼,最后會化作奔赴三千里外和田的鏗鏘腳步。

大學時期在草灘敬老院參與志愿服務活動(二排左四為李虎)

大學時期在草灘敬老院參與志愿服務活動(左二為馮鎖莉)
課堂內外的相遇,讓同窗情誼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悄然生長。專業(yè)學習留下的印記,也深刻影響著兩人后來的選擇。稅法課上,崔瑛老師常說“稅法思維無處不在,考慮問題要全面嚴謹”,這句話成了李虎扎根基層后處理民生事務的準則——“村里的事千頭萬緒,這句話總提醒我慎之又慎”。馮鎖莉同樣難忘師長的教誨:崔老師的嚴謹讓她深知“財務上一個小數(shù)點都不能錯,做任何事,細致都是根本”;李德強老師的宏觀經濟學課程則教會她“思考發(fā)展要有大格局”,這份視野讓她在參與鄉(xiāng)村振興、脫貧攻堅時格外受益,總能跳出局部考慮問題,兼顧長遠與全局。獨立思考的能力、沉心靜氣的態(tài)度、吃苦耐勞的韌性……這些在陜科大浸潤出的品質,無聲地為他們即將遠行的背囊,裝上了最堅韌的行裝。
篇章二:昆侖星火映初心
畢業(yè)的驪歌響起,前路抉擇攸關。李虎已簽下陜西一家國企,馮鎖莉的未來尚在尋覓。輔導員劉育濤的一個電話,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——新疆和田招錄組來了。馮鎖莉抱著試試看和回應老師關切的心情前往,李虎自然相伴。未曾想,這場“陪考”,竟點亮了兩人共同奔赴昆侖的星火。
面試室里,當招錄組得知馮鎖莉有男友,便熱情地邀請李虎一同進來。宣傳片中,《大美和田》的旋律悠揚響起,畫面里的綠洲、雪山,和老百姓們淳樸的笑臉瞬間擊中了馮鎖莉的心房,“音樂一出來,唱得人鼻子發(fā)酸,眼淚直在眼眶里打轉,心一下子就被抓住了?!备騽铀麄兊氖钦袖浗M和宣講人員的坦誠:一年200多天的風沙、“5+2”和“白加黑”是常態(tài)……這些艱苦的條件被毫不粉飾地呈現(xiàn)出來,讓他們心里掠過一絲憂慮,卻更被這份樸實的真誠打動——正是這份不加遮掩的真實,讓他們看到了那里群眾的真實生活,也感受到了潛藏其中的發(fā)展生機。
李虎雖是陪同者,卻意外地感到一股熱流在胸中激蕩:“宣講特別有感染力,聽得人熱血沸騰。那一刻,作為學生黨員,真覺得肩上有擔子,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。”他早就從和田舍友艾勒(化名)那里聽說過太多關于那片土地的故事,而此刻,他對新疆和田長久以來深埋心底的那份異域向往,更是被徹底點燃了。同時,一個樸素的愿望在心底浮現(xiàn):“大學情侶畢業(yè)就各奔東西太常見了,如果一起去,這份感情就能繼續(xù)走下去?!?/p>
馮鎖莉心中涌動著更深的回響:“我靠國家助學金和好心人資助讀完大學,一直想回報社會,幫助他人。那時的和田還很落后,我想,也許我能做點什么?!瘪T鎖莉自高三時就已入黨,對黨員身份有著格外深切的體悟——這不僅是一份榮譽,更是沉甸甸的責任。她堅定地說:“黨員意味著使命和擔當,時代召喚時,就該挺身而出,不怕苦累?!?/p>

2017年7月18日赴疆前的合影(左二李虎、右二馮鎖莉)
幾乎沒有猶豫,李虎毅然解除了國企協(xié)議。兩張簽往和田的就業(yè)協(xié)議,將“畢業(yè)即分手”的憂慮,化作了“畢業(yè)即相守”的篤定。2017年7月18日,前往和田的列車自西安站駛離,李虎與馮鎖莉的愛情和理想,終在祖國的西陲找到了交匯點:新疆和田。
篇章三:礪沙成暖玉生溫
理想的畫卷初展,現(xiàn)實的考驗接踵而至。初抵和田的沖擊,遠超想象。分配當天,行李剛放進宿舍,工作指令便已下達,直至凌晨四點才疲憊歸寢?!跋癜ち藗€結結實實的‘下馬威’,”李虎記憶猶新,“后來才懂,這就是和田基層的節(jié)奏?!惫ぷ鲝姸攘钊酥舷?,“忙到你懷疑人生”,讓年輕熱血、習慣琢磨的李虎常感不適。語言的壁壘高聳,短暫的維語培訓如同杯水車薪,入戶走訪全靠手勢、猜測和同行的翻譯。飲食的差異也是挑戰(zhàn),牛羊肉濃重的膻味讓李虎近一年才慢慢習慣。最直觀的磨礪是環(huán)境——狂風卷著黃沙撲面而來,伸手片刻便能接住一捧沙粒,“嚴重的時候,連呼吸都帶著刺人的砂礫,磨得人肺里直發(fā)澀?!?/p>
風沙的磨礪尚可抵御,人心的動搖卻更難招架。目睹同期伙伴陸續(xù)選擇離開,掙扎與退縮的念頭便如影隨形?!懊鎸δ菢拥沫h(huán)境和工作強度,不動搖反而不正常了?!崩罨⑻拐\道。支撐他們屹立不倒的力量,首先是彼此緊握的雙手?!靶液檬莾蓚€人。”李虎感慨萬千,“能互相理解,互相打氣,抱團取暖,多大的坎兒好像也能邁過去。”
這份相濡以沫,在馮鎖莉2021年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時,化作最溫暖的港灣?!斑B續(xù)熬夜,通宵達旦是家常便飯,精神徹底繃到了極限?!蹦嵌沃涟禃r刻,李虎每天下班都會開車載她到玉龍喀什河壩邊?!翱粗┥饺谒诟瓯跒┥媳加?,聽著水聲,心就慢慢靜下來。他在旁邊開導我,教我怎么調整,告訴我這個工作該怎么干。每次看到茫茫的戈壁灘上流淌著一條河,我就想,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這么干旱的地方,都能有這么一條奔涌的河,我有什么堅持不下去的?”馮鎖莉的話語里,滿是風雨同舟的感激。那奔涌的河水不僅淌過戈壁,更流進了她心里,成了往后無數(shù)個難眠夜晚里,支撐她扛過疲憊與艱辛的力量。

李虎、馮鎖莉在新疆和田
支撐他們在這“沙”的礪煉中堅持下去并生出“暖”意的,還有與當?shù)厝罕娊⒌难饴?lián)系。在“民族團結一家親”活動中,馮鎖莉需要與群眾結對幫扶。她的結對對象是“麥爺爺”(化名)和“圖奶奶”(化名),這兩位老人讓她真切感受到了親人般的溫暖。兩位老人年逾古稀,聽不懂普通話,交流全靠比劃和心意?!懊看稳ィ瑤退麄儝邟咴鹤?,帶點水果。冬天住下時,早上醒來,爺爺奶奶必定煮好一大碗自家雞下的熱雞蛋塞給我?!瘪T鎖莉回憶道,寒冬清晨,揣著還燙手的雞蛋騎電動車,“隔著衣服傳來的熱氣和打心里頭溢出的那股暖流,真能驅散戈壁所有的寒氣。雖然各說各話,但那份心意卻能相知相通。他們就是我在和田的爺爺奶奶。”這份超越民族的真情,讓她深刻體會到“民族團結一家親”的具象溫暖。如今兩位老人已相繼離世,但那些藏在時光里的暖意,卻如同琢玉的柔光,溫潤地漫在他們的記憶里,從未褪色。

馮鎖莉與和田百姓在家中交流
讓他們最終將根深扎、感受到“玉成”般踏實價值的,是親身參與并見證的和田巨變。初到時,城市如同時光倒流,“像定格在九十年代的小縣城”。馮鎖莉在摸底時遇到一位獨自撫養(yǎng)五個孩子的年輕母親,“在被罩廠做手工,縫一個被罩掙7毛錢,一天最多做八九個”。在學校時五六塊錢只能吃上一頓飯,如今這位年輕母親卻要用一天五六元的收入養(yǎng)活全家,馮鎖莉的心像被一塊沉甸甸的石頭壓住了,悶得發(fā)慌。她和同事當即行動,幫這位母親和她的家庭落實了低保政策,又四處打聽,為她找了份月薪2000多的穩(wěn)定工作?!半m說錢不算多,但對這個家來說,確實能幫襯不少”,她們的日子比以前松快了,馮鎖莉的心也跟著輕快起來。

李虎(右一)與當?shù)赝略诖迕窦抑泻嫌?/span>
李虎也從自己的視角,見證著和田大地的變遷。他剛擔任深度貧困村村支書時,看到的都是光著身子在土堆里打滾的孩子。然而,改變的力量正在悄然匯聚。隨著脫貧攻堅與鄉(xiāng)村振興的號角吹響,村里的道路硬化了,新房拔地而起,老百姓的生活“像拔節(jié)的麥苗,看得見的往上躥”。如今,他看到的是孩子們穿上了整潔的衣服,走進了明亮的學堂?!半m然覺得自己做的有限,但能參與、能親眼看著這里一天天變好,那份成就感和自豪感,特別踏實?!崩罨⒏锌?,“這一切,真要感恩國家的強大后盾!”而這份親歷變遷的踏實與自豪,恰是他們八年礪煉結出的最珍貴的“溫玉”,溫暖人心,價值斐然。
篇章四:共守昆侖映月明
邊疆的風沙里,不僅刻著他們的堅守,也孕育著溫柔的牽掛。2021年年底,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在和田降生——小小的生命像一粒飽滿的種子,帶著蓬勃的生命力,在這片他們深愛的土地上扎下了根。如今孩子四歲有余,早已熟悉了邊疆的田埂與煙火:會奶聲奶氣地跟著村里的小伙伴跑遍田間地頭,能準確叫出常來家里串門的阿婆阿爺?shù)拿?,還總愛舉著自己畫的“爸爸媽媽和大紅棗”,坐在門口等他們忙完工作回家。今年十月,第二個孩子也將踏著秋光而來,這個在邊疆慢慢生長的小家庭,成了他們八年堅守里最暖的慰藉,也讓“扎根”有了更具體的模樣。

忙完一天的工作,夫妻倆偶爾會并肩坐在院子里歇口氣。和田的夜晚格外澄澈,月亮掛在昆侖山脈的輪廓上,清輝灑在門前田埂,也落在彼此肩頭。馮鎖莉有時會想起陜科大的日子:“以前晚自習后在操場看月亮,沒想到現(xiàn)在在千里之外的和田,還是跟你一起看同一個。”李虎笑著接話:“不管在西安還是和田,月亮都是一樣圓的。能守著你、守著孩子、守著鄉(xiāng)親們把日子過好,就是最圓滿的事?!憋L吹過院角,沙沙聲里滿是兩人“共赴一生”的默契。

紙短情長——致愛人的心里話(寫于采訪當日)
回望八年崢嶸,個人的蛻變也在日復一日的堅守里悄然發(fā)生。李虎說,自己最大的收獲是“心的沉淀”:“褪去了年輕時的浮躁,學會了用平和的心態(tài)面對難題?,F(xiàn)在覺得,老百姓發(fā)自內心的一個笑容、一句認可,比什么獎狀都踏實、都珍貴?!瘪T鎖莉則笑著說:“肩上擔子更重了”。對工作的責任、對鄉(xiāng)親的牽掛、對小家的守護,都深深烙在心里?!斑@些擔子雖然重,卻也讓我的心穩(wěn)穩(wěn)落了地。”如今再看和田的風沙,他們早沒了當初的畏懼。“就像老人們說的,風沙越烈,胡楊的根扎得越深。”他們的根,也早在走村入戶的腳印里、守護小家的溫情里,和邊疆的土地緊緊纏在了一起。
【后記】
“渭水同窗,昆侖共守”,李虎與馮鎖莉的故事,未有驚天動地的壯闊波瀾,卻蘊藏著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。這份力量,是伴侶間的相契與篤行——從陜西科技大學校園里的并肩求索,到和田邊疆的風雨同舟,他們以愛為舟楫,將小家的溫情揉進邊疆的日月,讓“相守”不再是單薄的承諾,而是浸潤在柴米油鹽與守望相助里的具象人生;是共產黨人的初心與擔當——以信念為錨點,扎根于塔克拉瑪干沙海之畔,在走村入戶的奔波、服務鄉(xiāng)親的瑣碎里,踐行著“到祖國最需要處去”的誓言,讓“奉獻”脫離空泛的口號,成為浸潤在每一次解民憂、紓民困中的實在行動;更是陜科大學子的赤誠與風骨——攜著對土地的敬畏、對責任的恪守,將青春的印記深深鐫刻在昆侖山腳下的熱土之上,讓“成長”不再是個人的踽踽獨行,而是與邊疆發(fā)展同頻共振的雙向奔赴。
他們是萬千邊疆建設者的縮影:未有耀眼的光環(huán)加持,卻以八年近三千個晨昏的躬耕不輟,將“堅守”釀成了“熱愛”,把“平凡”過出了“重量”。這份“共守”,早已超越兩人相守的私語,升華為一代青年對時代的應答——以微末之力,為邊疆的繁榮鋪就磚石,為祖國的遼闊山河注入青春脈動。愿這份在風沙中淬煉的溫暖與堅毅,能化作更多人前行路上的微光;也愿每一份扎根的勇氣、每一次堅守的篤行,都能在時光的淬煉中開花結果,照亮更遼遠的征途,輝映更壯闊的山河。
【師者心語】

【校友寄語】
親愛的學弟學妹們:
如果你們也有志于未來到西部去、到基層去,作為過來人,想和大家分享幾點心得:在校時不妨多做些“硬核”準備:既要練強文字寫作、工作總結這類基層常用的硬技能,也別忽略辦公軟件、視頻剪輯、PS等實用工具——這些本事,到了基層往往能派上大用場。更重要的是提前攢足“心理底氣”:試著多了解基層的生活常態(tài)和思維方式,讓自己從心理到認知都更貼近那里的節(jié)奏。當然,最核心的還是要揣著理想往下扎,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干,再難也別丟了好心態(tài)?;鶎拥奶斓貜V闊,只要做好準備、沉下心來,一定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成長。
——李虎
“鮮衣怒馬少年時,不負韶華行且知”。希望大家勇敢逐夢,大膽嘗試,于試錯中汲取經驗,于挫折中砥礪前行,若心有所期,全力以赴,定有所成。
——馮鎖莉
新聞小貼士:
李虎,男,陜西志丹人,中共黨員,現(xiàn)任和田市審計局科員;馮鎖莉,女,陜西靖邊人,中共黨員,現(xiàn)任和田市伊里其鄉(xiāng)人民政府科員。二人是夫妻,同為陜西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013級會計學專業(yè)畢業(yè)生。2017年畢業(yè)時共同赴新疆和田工作,至今已有8年?,F(xiàn)育有一子,二胎待產。
(終審:張景會 編輯:劉倩)